Replies: 2 comments 2 replies
-
提供兩個方法,用來測試製作完成的「AnduinOS Live ISO」。 Boot via GRUB第一個方法,若是您的系統已經是「Linux」, 並且是透過「GRUB」來開機,這個方法應該通用。 舉例: 先將製作完成的「AnduinOS Live ISO」放到「 接著產生一個檔案「 menuentry "AnduinOS Live ISO" --class Ubuntu {
set iso_file="/opt/iso/anduinos/test/AnduinOS.iso"
search --set=iso_partition --no-floppy --file $iso_file
probe --set=iso_partition_uuid --fs-uuid $iso_partition
set img_dev="/dev/disk/by-uuid/$iso_partition_uuid"
loopback loop ($iso_partition)$iso_file
set boot_option=""
#set boot_option="locale=en_US"
#set boot_option="quiet splash"
linux (loop)/casper/vmlinuz iso-scan/filename=$iso_file boot=casper $boot_option
initrd (loop)/casper/initrd
}
或是直接執行下面指令,將該內容附加到「 cat << __EOF__ | sudo tee -a /boot/grub/custom.cfg
menuentry "AnduinOS Live ISO" --class Ubuntu {
set iso_file="/opt/iso/anduinos/test/AnduinOS.iso"
search --set=iso_partition --no-floppy --file $iso_file
probe --set=iso_partition_uuid --fs-uuid $iso_partition
set img_dev="/dev/disk/by-uuid/$iso_partition_uuid"
loopback loop ($iso_partition)$iso_file
set boot_option=""
#set boot_option="locale=en_US"
#set boot_option="quiet splash"
linux (loop)/casper/vmlinuz iso-scan/filename=$iso_file boot=casper $boot_option
initrd (loop)/casper/initrd
}
__EOF__
然後重新開機,在「GRUB的開機選單」,就會額外出現「AnduinOS Live ISO」這個選項。
Boot via Ventoy透過「Ventoy」來測試製作完成的「AnduinOS Live ISO」是否能正常開機。 這個就不額外說明了,在網路上應該可以透過「Ventoy」當作關鍵字,找到相關的參考資料, 或是參考「我之前寫好的筆記」。 ============================================================ 以上提供參考 報告完畢 |
Beta Was this translation helpful? Give feedback.
-
我阅读完了您分享的内容。我觉得最有价值合并入AnduinOS的改进就是 dconf 的修改方式。现在它实现的方式实在是太粗暴了,并且会随着用户增多额外占据大量空间。 我会尽快修正这个问题。 |
Beta Was this translation helpful? Give feedback.
Uh oh!
There was an error while loading. Please reload this page.
Uh oh!
There was an error while loading. Please reload this page.
-
前提
延續「之前的討論」,
我已經有產生一個專案「anduinos-iso-builder-remix」,
來將我慣用的「按鍵綁定」的「設定」加入「AnduinOS Live ISO 製作腳本」。
我之前有提到,我在各個不同「桌面環境」,
都有設定「大同小異」的「按鍵綁定」,符合我慣用順手的操作。
於是我將我之前製作過的「Arch Live ISO」和「Debian Live ISO」專案的設定檔,
移植到這個「製作架構」底下。
依據不同的「桌面環境」,有相對應的專案,我列在「另一個筆記」,
或是可以到我的「GitHub Repositories」,
使用「anduinos-iso-builder-remix」當作「關鍵字」查詢,
就可以找到我製作的這些範例專案。
簡略說明
忽略模組
這個架構,除了我之前提到的的兩個模組,
用來安裝「
Package
」和「File
」到「Live System」。因為其他的「桌面環境」,
並不需要「安裝 Gnome Shell Extension 的那些模組」,
最簡單的作法,就是將那些模組底下的「
install.sh
」覆蓋成「空的檔案」,就會忽略模組的執行。
我則是寫個簡單的「
install.sh
」會顯示「忽略訊息」。或是也可以在舊有的「
install.sh
」最開頭,加入一行「exit 0
」,這個作法也行。關於「gsettings」和「dconf」的設定方式
關於「gsettings」和「dconf」的設定方式,
我改成我個人慣用的設定方式,
所以「src/mods/35-dconf-patch」這個模組,會被我設定「忽略」,不執行這個模組。
關於「gsettings」的設定
關於「dconf」這個系統,是「gsettings」這個系統的「backend」,
在「gsettings」這個系統,
通常我會在「/usr/share/glib-2.0/schemas」這個資料夾,
放入我個人的「設定」,副檔名是「
override
」。可以執行下面指令,找到「.override」結尾的檔案
ls /usr/share/glib-2.0/schemas/*.override
可以透過執行「
gsettings list-recursively
」搭配「grep 關鍵字
」,來找到相關的「設定項目(key)」和「設定值(value)」。
舉例,執行下面指令,就可以找到「關於 gnome-shell 桌面圖片的設定」。
gsettings list-recursively | grep uri
當修改了「/usr/share/glib-2.0/schemas/」裡面的檔案,
需要執行下面指令,才會生效。
所以我另外寫了個模組「src/mods/61-gsettings-schema-compile-mod」,用來實作這個動作。
關於「dconf」的設定
在「dconf」這個系統,
原本就有提供一個機制,可以撰寫「dconf profile」來決定「讀取db的順序」。
路徑在「
/etc/dconf/profile/user
」。可以參考「範例」,
其中有一行「
system-db:distro
」,表示我們可以產生一個資料夾「/etc/dconf/db/distro.d」,裡面放置你要的設定檔案。
然後執行下面指令
就會產生「
/etc/dconf/db/distro
」這個「編譯過的DB檔案」。所以我另外寫了個模組「src/mods/60-dconf-system-db-init-mod」,用來實作這個動作。
小結
製作「Live ISO」時,
通常我會在「/usr/share/glib-2.0/schemas」這個資料夾設定。
但是遇到「
relocatable-schemas
」這些案例時,我就會放在「/etc/dconf/db/distro.d」這個資料夾。
比較常見的案例是「gnome-terminal」「mate-terminal」,
或是一些「Gnome系列的桌面環境」的「Custom Keybind」,
舉例「Gnome Shell / custom-keybind」。
或是一些「Gnome Shell Extensions」的設定,也可以放在這。
或是通通放在這也行。
所以,以上範例,在設定上,常碰到的資料夾,大概就是下面三個路徑
=====================================================
以上分享
報告完畢
:-)
Beta Was this translation helpful? Give feedback.
All reactions